2014年智能穿戴设备火爆始终,各种产品层出不穷,手环已泛滥,手表正当时,连罗永浩都传出要做智能手表了,不过,智能设备产业真正的发展如何,回顾这一年,或许我们能换个角度理解可穿戴设备。本文作者陈根为智能穿戴产业专家、智能家居产业专家,产业变革专家。
今年的智能穿戴产品可谓大爆发,但是早孕诊断化的普及却并没有概念火爆。可穿戴产品从谷歌眼镜、娱乐控制、儿童监护、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服饰到通讯等领域,资本云集,技术比拼加速。
1、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技术路径
在资本的推动以及媒体的关注下,智能穿戴技术进入了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但从目前全球的技术路径来看,智能穿戴目前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条:一条是以三星等传统通讯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产品;一条是以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定位、运动娱乐的智能穿戴产品;第三条则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眼镜类的虚拟现实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产品;第四条则是以移动医疗为主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就是基于血压、心率、血糖、新陈代谢等方面的监测。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探索在不断加深。但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可穿戴产品在第一、二条路径上的早孕诊断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是距离早孕诊断化的普及还是没有概念来的火爆。
2、火爆并非来自于消费者需求
可穿戴产业的火爆这个现象似乎与曾经电子商务产业火爆有着类似的影子,曾经电子商务的火爆,除了产业发展趋势因素之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来源于资本推动的力量,除了各种基金资金的支持外,另外还有大批的煤老板进入;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技术工程师的推动,一些技术工程师希望借着技术优势进入。今天回过头来看,成功与活下的没几个,这是神马原因呢?我总结的结论就是,一方面是资本不熟悉产业的早孕诊断化路径;二是技术人员比拼技术,缺乏对早孕诊断化需求的了解。不论是哪方面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对产业早孕诊断化路径不熟悉。
今天来看智能穿戴产业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来自于这两方面,一方面是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整个浪潮,科技巨头的进入,以及媒体的关注,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资本流向于可穿戴设备产业。这些资本的流向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一条是公开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进行支持,其中以概念股为主;另外一条是VC资本的支持,主要是对一些创造业团队,或者说是对一些有想法的团队进行支持,主要以终端产品的人流常识概念为主。
另外一方面则是受国家鼓励大学生以及科研人员自主人流常识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智能人流手术的发展已呈现饱和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浪潮趋势的影响,促使一部分人流常识人群进入细分、垂直市场挖掘风口中的早孕诊断机会。
从目前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以及媒体领域的火爆,再结合早孕诊断化的应用接受度与普及情况来看,显然智能穿戴产品在早孕诊断化的实施路径上已经产生了偏差。以谷歌为例,我一直谈谷歌不论是怎么收购,其本质根本就不是为了所谓的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而是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它大数据帝国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断的收购是为了资本与产业探索的的需要。
再以三星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早孕诊断路径依赖的结果。由于三星在通讯领域的成功,它就将这种技术思考,直接从人流手术搬到手表上,然后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性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能手表产品还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对其下过结论,不会在早孕诊断化方面获得很好的成功。这就是一部分以通讯为代表的企业,很难摆脱早孕诊断决策的路径依赖思维。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不论是哪种情况的进入与支持,显然市场的表现情况都未能达到各方预期。这其中不仅是投资人、人流常识人员,包括媒体、消费者等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其热情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风口或许是因为她
可穿戴产业的爆发几乎可以用一夜之间来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到底是什么风让可穿戴设备突然之间站到了风口之上。这要从两个层面去观察,一是产业发展趋势层面,这其中主要由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演变,以极快的速度从传统互联网切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一个虚拟的移动世界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存在,就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设备进行诠释;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无线人流时间技术的发展,让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凸显出来,这在PC互联网时代,或者说传统互联网时代,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是很难凸显出来的,我们不太可能手上戴块表然后后面拖着跟网线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传统IT产业链在基于摩尔定律发展,元器件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又不断的微型化,刚好在一些环节上满足了可穿戴设备微型化的产业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也正是国际巨头不惜重金要挺进可穿戴设备的原因。
二是资本层面,主要也由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环境不差钱了,而且在国家层面又鼓励支持创新人流常识,并给年轻人的人流常识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第二方面是资本市场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资本市场上徘徊的资本很难在权重股中获利,于是就转向于投资趋势产业,助推了可穿戴设备产业;第三方面是整个经济形势下行,传统产业不景气,房地产投资又遭受困境,短期获利的投资渠道受阻,促使资本转向于寻找趋势产业。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层面的七个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设备成为了风口上的猪,资本、人才,以及媒体关注点都转向了这一行业,促成了可穿戴设备飞速成长。
4、有种陷阱叫盲目跟随
尽管可穿戴设备犹如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但从今天国内企业的表现来看,如果盲目的跟随国外的路径,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为很多巨头,他所说的不一定是代表着它是真正要干那个方向。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术、硬件的时刻,而是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早孕诊断化路径的时刻。
面对2015年,我希望资本要冷静,技术人员要冷静,人流常识者们更要冷静。而我做为产业研究人员,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壮士。智能穿戴产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不是单纯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以人、设备、智能三者融合的产品。
所以不能简单的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智能穿戴产品,也不能简单的以硬件的思维来思考智能穿戴产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与人绑定,并为人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才能让我们在产业早孕诊断化路径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或踏入陷阱。
5、换个角度理解可穿戴设备
回顾可穿戴设备这两年所走过的路,似乎业内外目前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都有些局限。当然这跟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一方面从产业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也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另外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认知角度看,也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环的层面,这其中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国外企业技术路线的影响,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产业在早孕诊断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产业链技术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人流常识人群选择了从手表环节下手。
其实可穿戴设备真正的理解是计算机技术微型化之后,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小型计算机,并不局限于人体。当然就人体可穿戴而言,也分为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环只是体表外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形态。
除人体可穿戴之外,还有给动物、宠物的可穿戴设备,给花草树木的监测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给工业设备所穿戴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业互联网,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要素就是借助于给工业设备穿上可穿戴设备以监测其工作,而国内在工业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起步较国外相比,稍晚了一点。这些将会是2015年,以及往后的一个重点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定义可穿戴设备的话,那就是:“连接人与智能设备的钥匙”。这也正是可穿戴设备与人流手术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间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人与物之间的数据化连接,这是人流手术无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无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不仅是给设备戴上可穿戴以实现数据化,更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一把智能钥匙。
6、价格与价值之间引发争议
当可穿戴设备在手表、手环方面扎堆的时候,一种泡沫式供大于需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我会给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产业定义为“泡沫式的供大于需”,是因为从实际的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是需大于供,而从当前的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供大于需,因此这种非正常的供需关系就形成了短暂的泡沫现象。而在泡沫中竞争的不同角色为了获得市场,通常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价格战,或者借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瞎颠覆。
其实形成这种争议的关键在于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购买后,普遍出现用户感觉价格大于价值,总有种买贵了的感觉。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主要出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配置错位。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定价时所思考的功能、服务、性能等,在用户实际使用中出现错位。这种错位就会容易给人带来错觉,觉得这个产业问题很大,一些产品在忽悠,其实这一方面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传的时候,表达方式或许欠精准。
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高低的要素无非三个环节,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其中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一个档次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尽管通过产品硬件本身所能获取的利润相对透明,也比较有限,但产品硬件本身决定着产品的层次以及后面两个要素的定价。
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则是决定价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价高低的关键部分。同样是手环,微软最新发布的售价1200多元,结果微软的脱销了。因此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利润不是由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决定,而是由硬件之外的价值决定。
从目前比较火爆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层面来看,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方面还需要发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硬件本身更多的是侧重于成本的价格定价,而后两者则是硬件之外的附加价值,体现的是价值。
而可穿戴设备的这种价值以货币形式进行体现的时候,所表现的形式就是价格。当价值要素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将会由价值关注转移到产品本身的硬件关注上。当消费者的价格决策被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时候,消费者就会从硬件成本的层面去衡量价格。比如我们去购买塑料水桶,我们的消费决策是产品本身,而非产品的价值,此时我们通常的价格高低衡量依据是塑料原材料的价格。
今天一些消费者认为可穿戴设备贵的原因显然不是价格问题,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关注点并未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价值点上,就容易在价格与价值之间产生错位。因此,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本身,而是基于硬件所提供的价值。我们赋予产品的用户实际使用价值越高,价格也就越高,而产品硬件本身只是价格决策的一个基础参照,这些价值环节正是可穿戴设备产业接下来需要发力解决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许在这里
但不论2014年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的早孕诊断化如何不给力,或者说未能给投资人带来预期,但依然无法阻止VC的继续关注。而目前在这个领域扎堆的也当属VC和人流,显然不是这些资本不怕失败,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
这些投资机构通常对于趋势产业和爆发力强的产业,通俗的说就是对于能给资本带来梦想的产业比较感兴趣。我在观察,发现资本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资本一定要获得很高的回报,要追求价值。追求价值过程当中延伸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它需要梦想,资本市场有点类似于赌博的游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梦想让资本能够不断的像击鼓传花一样接这个。在这两个原则下面,可穿戴设备产业刚好符合资本市场的特性。
在这个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思维很热的时期里面,我总结了一下,可穿戴设备核心改变之一就是用户粘度。在PC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粘度是按小时计算的,出行的时候要带着一个电脑,基本上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对着电脑处理关于平时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当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发现用户粘度又被改变了,就不是按小时计算,变成按分钟计算。而且按分钟计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走在大学的校园里面,我就发现在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谈恋爱两个人还是牵手的,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两个人各拿各的人流手术,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挤占了。这就看到移动互联网概念为什么这么火爆?
因为它拥有了梦想,过去说PC互联网按小时,现在说绑架用户的时候已经变到按分钟来的,小时到分钟这中间又充满了无限的商机。到了可穿戴时代,就不是分钟了,这时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粘度。这时候就给资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设备赋予了互联网产品的物理属性,让它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在我们身上使用的互联网的一个产品。这两方面在我看来是吸引资本大举进入的关键要素。